line
 
  • 客服留言
  • Y!得標待付款
  • eBay得標待付款
  • 代購再確認
  • 商品抵台
  • 海外到貨
  • 第二次付款通知(台)
  • 第二次付款通知(日)
  • ! 最新消息

(影片)吃不膩「混血家常菜」廚房心法大公開!葉怡蘭的《日日三餐》+快問快答

這本書很好看,你買了嗎?看了嗎?這是飲食生活作家葉怡蘭最新力作《日日三餐,早‧午‧晚: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》,書很厚,將近400頁,裡面有600多道料理,是葉怡蘭多年來在家料理的食味筆記。愛吃、懂吃、也講究吃,葉怡蘭工作很忙,但仍堅持在家自己煮飯,除了做菜很抒壓外,也是對「美味」有所堅持。這本書好看之處,並不在於料理手法有多炫目、食材用得有多高檔、刀工有多驚人,而是她做的菜,非常生活化,你我都可以做到。而且身為家庭主婦的她,非常懂得婆媽煮飯的痛苦,做飯講究效率,最重要的是,她不喜歡吃重覆的菜,如何把同一樣食材透過不同的調味料或一點烹調手法的改變,就可以天天吃新菜色,非常對現代人的胃。

葉怡蘭說:「我不把這本書定位為食譜書或廚藝書,而且一本『飲食生活書』。這本書裡的每一道菜或每一頓飯,都呈現了一種如何在飲食裡享樂,專注地面對每天三餐飯的生活態度。」

 

以下是此次訪問的完整記錄:

Q:書本一開始就介紹了17個廚房心法,可以分享一、二個比較容易被忽略的嗎?
A:不要把作菜想的太難,也不要把門檻設太高,並不是一開始就要做出什麼了不起的菜,也不是每頓飯一定要四菜一湯或五菜一湯,實際上這本書反覆說的一句話,就是「所謂家常菜,就是把食材好好煮熟。」今天如果很忙,為自己煮一碗白飯,炒個菜蓋上去,一碗蓋飯就可以解決了,或隨便拌個麵也可以,只要吃到你想吃的食材,舒舒服服地吃飽,多樣性也兼顧了,這樣就夠了。從這樣的基礎開始往下發展,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可以在家做飯吃飯。

(圖片提供/《日日三餐,早‧午‧晚: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》)

Q:您已經那麼忙了,為什麼還要堅持自己做飯?
A:對我來說,「在家裡煮比外食輕鬆太多了」,很多人聽到這句話都很驚訝,我想回過頭來,有個重點其實是我太挑嘴了,我希望我所吃進去的每一口食物,首先,它都是必須「好吃」的,所謂「好吃」是什麼,就是有味道,味道是指比方說蘿蔔有蘿蔔的甘鮮,魚有魚的味道,飯有飯的味道,都希望可以吃到飽滿的味道。要追求飽滿的味道,有個前提就是食材,希望是當令上選,是被認真培育的,然後希望它的培育過程盡量趨近於自然,這樣才會有最飽滿的芳香。而在整個調味過程,不要有太多非自然的化學添加物,這樣子的要求在一般常民外食市場上,好餐廳不算,是比較難以達到的。

另外,我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毛病,我不喜歡吃重覆的菜,一道菜如果我今天吃過了,三個月我都不想看到它,甚至更久。做菜時,如果發現這道菜好像以前做過,回頭去翻閱過去的做菜筆記,都是去年或前年了,所以我幾乎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吃重覆的菜。

(圖片提供/《日日三餐,早‧午‧晚: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》)

有這樣挑嘴的習慣,外食真的很難,因為你可以想像,一般外食就是在居家或辦公室方圓十里內,你一定會重覆吃一些館子,吃重覆的館子,很難不點到類似的菜色,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之下,其實還是回家煮比較快。

還有另一個重點,我做飯很快,翻閱這本書就會發現,幾十年來在廚藝上的鍛練,從來不是要我的刀工有多精進,多會煮,或是要多會那些精工手路菜,通通沒有,我所有廚藝的鍛練,通通集中在怎樣有效率地在很短時間內,很簡單的做出菜來。所以2、30年鍛練下,對我來說,簡單煮一下真的比穿上衣服,想想現在要吃哪一家餐廳,輕鬆太多了。

(圖片提供/《日日三餐,早‧午‧晚: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》)

Q:調味料可以讓菜色風味變得不同,可以介紹幾款您常用的調味料嗎?
A:最常用的是我自己做的醬油(台灣本產黑豆純釀醬油)。所謂自己做的,是用我們的「PEKOE食品雜貨鋪」之利,好幾年前,我就發現市售醬油已無法滿足我,所以後來我們就自釀,我們的醬油是老老實實在太陽底下,曬太陽6個月熟成的,使用台灣純在地產的黑豆,然後不使用精鹽精糖,而是使用粗糖粗鹽,調味也是我的台南風味,不加焦糖、不加味精、不加任何人工甘味,就是我很喜歡的那種飽滿的黑豆味道。所以我在家雖然不是每道菜,但幾乎每頓飯,都用得到醬油。

(台灣本產黑豆純釀醬油)

其次,我常用鹽麴,它也是有一種很自然的甘鮮味。還有魚露,最近有一些網友開始發現我有這個習慣,像這種魚露、味噌、豆腐乳……很多都是經過發酵,展現熟成風味,往往會讓食材展現迷人的芳美。

Q:您做好每道菜後都會放上網路與人分享,有沒有哪道料理是詢問度最高?
A:因為我不做重覆的菜,所以很難限定在某道菜上,可是如果以類別來說,最受歡迎的是鍋料理,可能是因為台灣人太愛吃火鍋了,所以其實只要我做鍋料理,大家都很興奮。其次,是我自己也非常愛吃鍋,經常會在鍋料理上做各種變化,所以多年來,書裡也收錄不少稀奇古怪的鍋,比方說我前天就做了一個煎過的虱目魚跟番茄、酒釀跟一點醬油、蔬菜、豆腐煮成的鍋,很好吃唷。每次貼出這種有趣新鮮的鍋物,迴響都很大。

(圖片來源/翻攝自葉怡蘭臉書)

Q:什麼都可以加入火鍋?那為什麼我們煮的就是不對味?
A:有個朋友曾經打趣我,他說他很喜歡看我每一天的餐桌,原因是太有樂趣了,那個樂趣在於他這輩子從來沒有想過可以送做堆的食材,它們都常常在我的餐桌上相遇。其實我做菜雖然有很多創意,但不是亂搞的,這本書的心法篇裡,就有談到一點「冒險與創意應有所本」,以剛才提到的「虱目魚番茄酒釀蔬菜鍋」為例,實際上是參考了北海道石狩鍋,其基本材料是鮭魚、味噌與酒粕,酒粕是釀清酒剩餘的酒渣,在台灣因為很難取得,所以有一次我很想吃這個鍋的時候,靈機一動就用酒釀代替,結果發現非常地合味,後來酒釀就成了我常拿來入火鍋的食材。另外,我這次不用味噌而用番茄的原因是,在義大利有一道菜叫Aqua Pazza,是用番茄、魚、蛤蠣跟新鮮香料燴煮成一鍋,所以番茄與魚非常搭配這件事我早就試驗過無數次。

我所有做菜的思考,都是有脈絡的,可能是出自過往旅行中相遇的一些料理,也有可能是我在做食材或調味料研究時所接觸的,或是日常閱讀食譜書或上餐廳吃飯,點點滴滴都會深藏在我的記憶裡。當我做菜搭配時,我都會構思一下,是不是以前在哪裡曾經看過類似搭配,或我想要找一個素材的時候,我就會在我的記憶庫裡尋找。這也是我在書裡很鼓勵大家做的一件事情,平常所相遇的許多菜色,都會成為你非常好的養份,不要讓它吃過就算了,而是把它稍微記住,日後你在廚房的時候,都會成為你很重要的戰力。

(圖片提供/《日日三餐,早‧午‧晚:葉怡蘭的20年廚事手記》)

Q:您的餐桌除了料理外,幾乎都會有酒的身影,最近迷上的是酒是……
A:我日常用來佐餐的酒還滿多的,葡萄酒是最主要的,其餘如威士忌,甚至是調酒、日本清酒、燒酎,都常常出現在我的餐桌上。不過如果要說最近特別著迷的類型,應該是自然酒吧。

從幾年前,就開始對這個領域慢慢感興趣,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,早期我們對自然酒的印象不太好,因為會有一些釀的不好的作品,可是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,愈來愈多人投入,然後有很多回歸到古法,又從古法裡找到新思維,所以出現非常多的精彩作品,很多都打破了我對於一些既定品牌,或既定產區既往的印象,甚至展現了豐沛生命力,跟非常有意思的味道,這些在佐餐上,會激盪出很多火花。

我是完完全全用佐餐的觀點在看葡萄酒,因此我的觀點會跟現在主流市場喜好的風味有所差別,主流市場喜歡濃郁、雄厚、磅礡的渾厚結構,可是那樣類型的酒,一來通常很貴,每天喝壓力很大。其次是這樣子的酒,本身已經夠飽滿了,沒有空間留給菜色,其實佐餐的寬廣度沒有那麼大,每天每天喝也會膩,然後你也吃不多,因為已經被酒餵飽了。

佐餐的酒不太一樣,它需要纖細一點,也許瘦一點,不要那麼濃,多一點果味果香,更多自然芳美的味道,甚至多一點的酸味,些許澀味也會很有幫助。所以說我一直從佐餐的觀點去看葡萄酒時,在自然酒裡面找到很多相應的地方,因為自然酒不去追求濃厚的、飽滿的、強勁的味道,而是順應自然節奏去找它的位置,確立自己的面目,這樣子的酒相對有空間,可以與食物交匯成另一種美妙的體驗,這件事對我來說非常著迷。

如果說自然酒裡有什麼特別讓我深受吸引的,有一個類別是「古園混釀」。顧名思義就是古老的莊園,現代種植葡萄或釀葡萄酒時,通常會把品種分開,也分開採收,雖然有些葡萄酒使用各種不同的品種混釀,但都是各自釀造完成後,最後才調配的。可是,古園混釀不是這樣子的,它就是很古老的園子,沒有什麼管理,然後被重新發現重新培育的時候,不去拔除這些葡萄樹,而是讓各種各樣的葡萄很自然地全部生長在一起,莊主可能也很率性地看時間差不多了,就找大家一起採收,全部丟到一個桶子去釀造完成,看似亂來,但很奇妙的是,這麼多年來,在古園混釀的世界,你常常會喝到讓你感動不已的佳釀,這一點其實就是很符合自然酒裡面的哲學,大自然是有他自己的秩序,也有一套他自己的章法,同樣在一個園子裡面,百年來生長在一起的葡萄,往往就會形成自己的平衡,所以說人類就是很謙遜地去接受、去欣賞,這是令我特別玩味的類別。


 

(影片)重機騎士的春天! 高壓水管、單向閥、RS-Taichi 黑色手套開箱... 露營野炊別忘了穿上它! Snowpeak羽絨衣開箱 plus日本古田舍庵模型...